开栏的话:在乌蒙山腹地,六盘水市水城区曾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。这里山高谷深、石漠化严重,“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”的困境曾让数万群众深陷贫困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水城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,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7个,让9734户43684名贫困群众通过搬迁告别贫困,开启新生活,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。但易地扶贫搬迁,不仅要“搬得出”,更要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为此,“十四五”以来,水城区按照中央和省、市有关部署要求,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上来,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“稳得住、有就业、逐步能致富”目标,以深化“五个体系”建设为总抓手,不断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,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为全面展现水城区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取得的成效,深入挖掘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创新做法、有效经验,从即日起,水城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《水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幸福“密码”》,带领大家走进水城区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,去聆听搬迁群众的心声,感受他们的喜悦与憧憬;去见证新社区的蓬勃发展,记录下产业兴起、就业保障、公共服务完善的每一个瞬间;去探究各级党委、政府、社会各界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、能致富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。今天请看第一集: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:以文旅产业为抓手,推动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近年来,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充分发挥自身区位、文化、资源优势,将文旅产业作为核心抓手,持续丰富文旅业态,精心打造特色民宿、餐饮等产业,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,有力推动社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。
走进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,独具彝族文化风情的屋舍与郁郁葱葱的山林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极具特色的和美乡村画卷。2016年前后,玉舍、勺米、坪寨、发耳、都格、杨梅等6个乡镇35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陆续迁入阿娄社区。如何让他们在新家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,成为阿娄社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社区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依托辖区内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全力打造“民宿”经济。
当地居民陆卯军便是这一发展浪潮中的受益者。2023年4月,他满怀憧憬地开了一家民宿,谈及经营情况,陆卯军满脸笑意地说:“从开业到现在,净利润已经有二十来万元了,尤其是八月份火把季,生意那叫一个火爆!”
阿娄社区的民族餐厅。姜宁 摄
阿娄社区的民宿产业从无到有、从零散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、专业化。社区充分利用闲置房屋资源,创新采用“村集体 + 公司 + 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精心打造了45套集文化旅游、休闲观光、康养避暑功能于一体的民宿,以及可容纳200余人就餐的民族餐厅,每年带动群众就业10余人,为集体增收30余万元。
阿娄社区一角。姜宁 摄
在特色民宿打造过程中,为实现社区发展的“多点突破”与“齐头并进”,阿娄社区还积极探索“文旅+”发展模式,采取集体参与、企业运营,运用“合股联营”“稳包统营”“飞地共营”“聘才专营”的“四营”策略,着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“新业态”,在资源整合、土地利用上下狠功夫,引领社区“巧借外力、借鸡生蛋”。
阿娄社区民宿内景。姜宁 摄
通过整合资源、协同发展,阿娄社区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了汽车租赁公司,新购置新能源汽车,满足景区和政务出行需求,年增收超过10万元;在高速路出口等黄金地段修建门面,大力发展餐饮、露营基地以及金融合作项目,带动土地租金和分红收入近40万元。
阿娄社区一角。姜宁 摄
社区干部周训锋介绍说:“仅2023年新建的综合农贸市场,就新增20个门面、40间客房,预计年增收超10万元。”
阿娄社区的民宿房间内景。姜宁 摄
为进一步推动群众就业创业,阿娄社区还打出“岗位对接+创业扶持+公益兜底”的组合拳。与景区企业联动开发管理员、环卫员、驾驶员等岗位83个,引导民宿、服装厂、辣椒加工厂吸纳就业超100人;扶持35户群众自主经营民宿、民族服饰店;开发公益性岗位256个,实现了弱劳力家庭就业全覆盖。
搬迁户李大姐在彝心彝意民宿工作后,感慨万分地说:“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,还能照顾老人孩子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
阿娄社区的特色餐饮店。姜宁 摄
如今,阿娄社区立足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,加速推进文旅产业升级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。一条串联野玉海景区、民族手工艺街区等地的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文旅综合体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。
夏天是水城的旅游旺季,届时,阿娄社区必将迎来八方游客。门庭若市、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将成为常态。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定会让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,沉浸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