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把村,坐落于猴场乡东北角,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,距双水中心城区52公里。全村行政区域面积约12.9平方公里,西与双贡村相接,南与补那村为邻,东与陡箐镇以那村接壤,北与蟠龙镇蟠龙居委会毗邻。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共融的村落,汉族、苗族、仡佬族与布依族和谐共处,其中布依族占据全村人口的45%,成为这里的主要民族之一。在水城猴场、红岩,以及六枝特区中寨乡捞河等地,布依族妇女以一种极具特色的服饰——布依族“五等装”,展示了她们独特的民族风情。这种服饰不仅是水城布依族文化中的瑰宝,更在2002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。
布依族服饰“五等装”按制作流程的长短、制作工艺水平的高低、服饰价值的贵廉和穿戴场合的不同而划分。据老辈人说,布依族从明代迁入当地后,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服饰“五等装”就一直在当地布依族中代代相传,传承穿戴,成为猴场、红岩一带布依族区别于其他地区布依族的识别依据。布依“五等装”的具体历史渊源现已无法考证,与打把邻河而居的补那还存有一套遗传了六七代人的特等装,由此可以推断,这一带布依“五等装”的传承,至少超过200年。
布依“五等装”,分五个等级,即特等装、一等装、二等装、三等装、四等装。
特等装,作为“五等装”中的巅峰之作,其制作流程最为繁琐,工艺要求极高,挑花刺绣精密无比,且添金加银分量极重。它通常只在家族或外家的重要丧事、大型祭祀等庄重场合穿戴,给人以威严之感。一等装则略逊一筹,但仍需精细制作,通常只在大型婚嫁活动中亮相。二等装、三等装则逐渐转向日常与社交场合。二等装虽未添加金银,但仍需佩戴银项圈和首饰,刺绣工艺同样要求严格。三等装则更加适合布依族女青年在赶场、节庆等社交场合穿戴。至于四等装,则更侧重于实用性,制作工艺相对简单,主要用于日常劳作。
布依族“五等装”服饰上所用的刺绣、挑花是其服饰的核心和灵魂,其制作流程少则一至两年,多则三至五年。其刺绣工艺有平绣、盘绣、辫绣、缠丝、锁扣、钉字绣等,刺绣中各种技法相同,绣功严谨。传统花纹有盘龙、飞凤、游鱼、蝶飞、云钩、树叶、花草、稻穗、白果、牵牛、刺梨等图案形成,用色多以青、紫铺成,以白、黄、绿、桃红、大红、深蓝、浅蓝等色搭配相互衬托,色调明朗鲜活,绣法或手顺满铺,或盘结缠绕,具有较强的立体浮雕效果。它们不仅是布依族妇女智慧的结晶,更是考察和研究布依族社会历史、民族文化、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然而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打工潮的冲击,布依族“五等装”的传统制作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许多青年男女因制作技艺复杂、耗时漫长而不愿学习,导致传承人和学徒的数量急剧减少。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,抢救和保护布依族“五等装”的工作刻不容缓。
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。首先,要保护和聚集民间传承人,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和政策优惠,鼓励他们传授技艺、培养新人。其次,要加强宣传和研究工作,深入挖掘布依族“五等装”的文化内涵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俗文化瑰宝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布依族“五等装”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,让这一绚丽的民俗文化花朵,不至因时间尘埃的覆盖而凋谢、失传。
撰稿:尚远刚 杨锦 杨艳 白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