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城区花戛乡,有一个“列山环拱,江河围合”的美丽山村。独特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这里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;美丽的历史传说,为这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它就是天门村。近年来,天门村立足本土实际,依托优势资源,正往农文旅一体发展的路子大步迈进。
据了解,天门村地势西高东低,三面依山,两面环水,被吴王山、鸡冠岭和木耳大岩三座大山呈马蹄形环绕。北盘江、乌都河形如两只巨掌将其环抱其中。前往天门村,必须要经过吴王山垭口,垭口上下落差数百米,如同天然的咽喉要塞,而天门村正好坐落其中,吴王山垭口被当地居民称为“南天门”,天门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。
在天门村,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,其中,以吴王山的传说最为著名,相传它的得名和历史上的吴三桂有关。
花戛乡天门村纪检员余泽高介绍:“在清康熙年间,吴三桂曾经在水西发动过一次战争,历史上称为‘吴王剿水西’。在战争期间,吴三桂带着大军经过天门村时,听说这里有100座山峰,他带着军队左数右数却只有99座,几年以后,吴三桂举兵造反,兵败退回到天门这个地方,却数出整整100座山峰,原来上一次他忘了数脚下的山峰。因为吴三桂曾经被朝廷封为‘吴王’和‘平西王’,后来,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吴王山。”
除了吴王山,吊脚楼群是天门村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,它们主要集中在大寨、小寨和鸭场3个村民组,尤以小寨吊脚楼最多、最集中,保存得最完整。据统计,天门村至今尚存吊脚楼135栋,年限在百年以上的有32栋,分散在各个村民组。天门村为布依族聚居村寨,村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村中保留着由135栋完整的木瓦结构建筑组成的吊脚楼群,点缀于青山绿水间,与层层梯田、遍野枫林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。
近年来,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发展天门村旅游业,天门村将传统村落保护置身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,坚持在保护中科学开发,全面加强对传统建筑群落关系、村落空间格局、梯田景观、古树名木和典型植被群落的保护,实现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。
天门村抢抓机遇,因地制宜,按照“文旅型村居”发展思路,深挖民族特色,完善旅游基础设施,不断进行宣传推介,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来休闲度假探秘,品牌效益逐步显现。先后有中央电视台、贵州省摄影家协会、贵州省作家协会以及多家影视公司和自媒体均到此地拍摄、写生或取景。
“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吊脚楼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,不少片子都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,比如2017年,人类学纪录片《中国吊脚楼》的拍摄录制,播放之后还入选了第十二届丝绸银幕亚洲美国电影节展映影片,将中国的吊脚楼推向了世界的视野。”花戛乡天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娟向记者介绍。
2014年11月,天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;2019年,天门村被命名为第三批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;2021年,天门村入选获评为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。
悠悠北盘江水穿过古榕树旁,流过吊脚楼前,夕阳西下,落日余晖,映衬着洗衣女子的容颜,银铃般的笑声盈耳……自然天成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,这里是空中楼阁的缥缈之旅,亦是小桥流水的朦胧画意,更是醉美天门的诗和远方。
花戛乡党委书记朱培源说:“花戛乡将紧紧围绕‘五型’村居定位,把天门村打造成康养+文旅型村居。接下来,一是做好乡村规划,把天门村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,合理做好规划布局;二是完善和提升配套设施,把天门互通、天门服务区、天门特大桥等连接起来形成花戛特色民族旅游路线;三是紧紧结合花戛乡实际,依托吊脚楼、梯田、榕树、枫树等本地资源,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,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,走天门村特有的农文旅一体发展的路子。”